摘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已經形成廣東軍團、北京軍團、江蘇軍團、浙江軍團、上海軍團、安徽軍團、山東軍團等“七大軍團”,其中安徽軍團近年異軍突起,成為中國智能交通行業的一支勁旅。
我國智能交通產業主要集中在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基本都在經濟發達地區。在中國智能交通企業“億元陣營”名單中,廣東占35家,北京16家,江蘇12家,浙江7家,安徽6家,上海5家。
從名單可以看出,安徽億元級智能交通企業共有6家,與上海、杭州、南京實力相當。
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都是經濟發達省市,唯有安徽是個例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已經形成廣東軍團、北京軍團、江蘇軍團、浙江軍團、上海軍團、安徽軍團、山東軍團等“七大軍團”,其中安徽軍團近年異軍突起,成為中國智能交通產業的一支勁旅。
安徽智能交通,在競爭和發展中形成自己的優勢
安徽地處華東,在經濟大區劃分上也隸屬華東,但“長三角”經濟輻射,受益的往往是江蘇和浙江。由于距離較遠,當經濟輻射的“波”到達安徽時,已經變得非常微弱,因此安徽受益不多。就拿省會合肥來說,經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才勉強進入“二線城市”之列。
但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
安徽智能交通企業埋頭苦干,硬是創造出了自己的優勢,從而在中國智能交通市場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成為中國智能交通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目前,安徽省約有智能交通企業140多家,如果加上外地企業在安徽設立的分公司和辦事處,約有300余家。安徽本地智能交通企業做得比較扎實,在市場競爭中,外地企業對安徽本地企業的影響并不大。目前安徽規模以上智能交通企業主要以集成商和生產制造商為主。
盡管這些年在全國智能交通市場基本都能看到安徽智能交通企業的身影,但活躍度仍不及北京、廣東、浙江等省市的企業。安徽智能交通企業基本上仍多以安徽省本地業務和項目為主,省外的業務相對較少,就是幾家領軍企業,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內。
安徽多數智能交通企業缺乏走出去和占領全國市場的野心,也許安徽省內的智能交通項目已經足夠很好地養活他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徽智能交通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
他們,撐起安徽智能交通的一片天
安徽智能交通企業從數量上看不多,但不乏有全國影響力的實力企業。截至目前,安徽億元級智能交通企業共有6家: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訊飛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三聯交通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業中,有4家企業先后上市:四創電子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證券簡稱:四創電子,證券代碼:600990);皖通科技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證券簡稱:皖通科技,證券代碼:002331);三聯交通和藍盾光在新三板掛牌。除藍盾光電子在銅陵市外,其他五家均在省會合肥。
除以上6家億元級企業外,安徽還有合肥路之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超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安徽文康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達爾智能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艾帝司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
四創電子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發起成立的公司,現注冊資本1.367億元,總資產31.97億元,2004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智能交通在四創電子總體業務中所占比重不大,四創電子主營業務是雷達,是國內第一家以雷達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被譽為“中國雷達第一股。四創電子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電子信息行業標桿企業、安徽省重點軟件企業。公司現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公共安全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公司主持參與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和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先后取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國家級、省部級重點新產品26項,國家專利240項,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近年,四創電子先后簽訂了多個平安城市和智能交通項目,發展前景良好。2016 年四創電子營業收入30.46 億元,同比增長21.94%。
皖通科技是專業從事交通信息化建設領域系統集成、應用軟件開發、運行維護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是高速公路機電一體化系統集成,是全國十佳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集成商,擁有“公路交通工程(公路機電工程)專業承包壹級資質、信息系統集成及服務壹級資質和安全技術防范行業一級資質等多項核心資質,是安徽省優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度年報顯示,皖通科技2016年營業收入9.92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機電領域的營業收入為約6.7億,城市智能交通為5812萬元,港口智能化約1.26億元。目前皖通科技的高速公路信息化業務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份,在高速公路信息化領域擁有較高市場地位。城市智能交通業務近年發展十分迅速,但業務多省內為主,在合肥、蚌埠等安徽重點城市都有項目。
科力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軟件十強企業,安徽省首批通過國家“雙軟”認證企業。公司擁有“城市交通管理集成與優化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智能交通(ITS)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交通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智能交通(ITS)工程研究中心”及“合肥市智能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地方協作創新平臺,并建成了具有應用技術研究與實際應用和成果轉化無縫銜接的合肥市高新區22平方公里智能交通科研實驗環境。先后承擔公安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信息產業部、財政部等國家部委及省、市重點智能交通項目100多項,先后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公司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警產學研合作,建立安徽公安交警科研及培訓基地,為全省公安交警科研和應用提供保障,同時拉動智能交通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訊飛智元是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230)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金3.5億元。依托科大訊飛國際領先的智能語音及語言處理核心技術,一直致力于推廣具有語音特色的智能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統解決方案與服務。作為安徽省IT行業的龍頭企業,近年訊飛智元積極投身于我國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目前,公司已與安徽省6個地市簽訂了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并為蕪湖、淮南、滁州等城市制定了智慧城市頂層規劃。2016年,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訊飛智元先后斬獲多個5000萬元以上大項目,包括1.15億元安徽蒙城縣視頻數據平臺及智能交通系統服務項目、1.09億元安徽渦陽縣視頻數據平臺及智能交通建設項目、7085萬元湖北省利辛縣視頻數據平臺及智能交通系統項目等,億元項目中標成績排名行業前五位,引起行業的極大關注。
藍盾光電子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軍工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安徽省軟件五強企業,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藍盾光電子主營業務是測速雷達、區間測速系統,在測速雷達、區間測速系統市場占有率穩連續十五年居全國第一名,其中測速雷達占有率超過75%,區間測速系統占有率超過90%。
三聯交通是國內駕駛安全科技行業的領軍企業,主要從事駕駛人考試系統工程裝備和智能交通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安裝服務。已獲得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行業領域唯一的“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領我國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發及產業輻射,核心技術團隊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并完成研制了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已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公安部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等重大科技項目20余項。獲國家專利88項、軟件著作權131項。市場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并已出口到日本等多個國家。2016年4月,三聯交通新三板掛牌,證券簡稱:三聯交通,證券代碼:836725。
超遠信息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優秀軟件企業,主要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統軟件、智能交通電子設備及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系統集成。
文康科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創新型試點企業、安徽省雙軟認證企業。
安徽達爾智能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地處蕪湖市,2015年7月在新三板掛牌,股票簡稱:達爾智能,證券代碼:832869。
安徽艾帝司是專業研發生產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系列產品以及電子警察、安防監控、車載及固定測速、治安卡口、交通安全設施的企業,產品在國內數十個城市成功運用。
路之達、超遠信息、文康科技、達爾智能、艾帝司可以看作是安徽智能交通的第二梯隊。
他們,共同構成安徽智能交通的一片天。
合肥崛起,成為驅動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引擎
近年,安徽正在強勁崛起,尤其是省會合肥的發展,更加引人注目。合肥是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長三角副中心城市。2011年7月,國務院批復撤銷安徽省原地級市巢湖,將巢湖分拆給合肥等三個市,原巢湖廬江縣劃歸給合肥,原巢湖城區也由合肥代管,這一調整開啟了“大合肥”建設發展的新篇章。近幾年,合肥抓住機遇,主動承接江蘇、上海產業轉移。不久前,合肥”都市圈”擴容,將曾經跨入南京都市圈的馬鞍山、蕪湖納入,吸引省內優勢資源回流。合肥,逐漸引起全國的關注,繼而帶動整個安徽經濟的崛起。這些,無疑為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合肥是國家規劃建設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東有合寧線連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線通往武漢、成都,北有合蚌高鐵直通北京,南向將通過京福高鐵連通江西、福建。合肥城區道路骨架實現了“十”字型向“井”字型格局的轉變,形成了“三環多放射”的城市動脈交通網。合肥軌道交通規劃建設15條線路,總長322.5公里,其中市區線路7條,全長215.3公里;市域線5條(含1條機場專用線),全長107.2公里。遠期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遠期規劃方案由6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組成,共設置了15個軌道交通樞紐,全長181.1公里。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安徽智能交通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以省會合肥為龍頭,近年安徽各市、縣智能交通大項目頻頻上馬,而安徽本地智能交通企業占盡近水樓臺之勢,如2016年安徽蒙城縣1.15億元視頻數據平臺及智能交通系統服務項目;安徽渦陽縣1.09億元視頻數據平臺及智能交通建設項目;安徽廣德經濟開發區5564萬元交通安全設施新建和交通安全設施后期維護“PPP”項目等,均被安徽本地智能交通企業奪標。可以說安徽正在成為智能交通企業成長沃土。
安徽“十三五”期間將強化基礎設施新支撐,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快速客運鐵路網、高等級公路網、民用航空網、內河航道網和現代港口群建設,新增鐵路里程193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高等級航道400公里,新建6座民用機場。
目前安徽正在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形成20個左右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其中10個左右產值突破千億元。力爭在滬深港交易所上市200家公司,“新三板”掛牌企業650家。這些利好,將成為驅動安徽智能交通持續發展的巨大引擎。
科研和人才優勢成為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安徽省科技和人才實力雄厚,安徽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兩所,“安徽大學”等省重點大學十一所。截至2015年,省會合肥市擁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15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2個,其中國家級(含分中心)7個;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35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27個,其中國家級33個。合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56個。這些,無疑為安徽智能交通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行業組織為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推波助瀾
安徽省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還得益于政府主管部門扶持和行業組織的推動。相對而言,安徽智能交通行業協會和組織比較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推動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安徽相關智能交通行業組織有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
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是在安徽省智能交通建設聯席會議基礎上,由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經信委共同發起,經省民政廳批準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國性、行業性的非營利社會組織,發起單位主要有安徽省公安廳、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
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是由安徽道路交通管理專業人員、科技教學工作者和社會相關單位發起成立的,通過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學術、技術、管理研究工作,促進和繁榮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主管單位是安徽省公安廳,業務主管單位是省公安廳交警總隊。
兩個行業協會,一個側重學術研究,一個側重管理應用,相得益彰,為推動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2016年,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受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委托,負責安徽地區的年會組織工作,組織了全省交管部門、企業等單位30余人組團參加了年會,受到與會各方的高度關注,展示出安徽智能交通隊伍的整體優勢;2016年9月12日,安徽省公安廳主辦了2016中國(合肥)智能交通國際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以“互聯、創新、和諧、發展”為主題,探討了“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智慧交通發展與挑戰。城市交通管理集成與優化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智能交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聯合承辦了本屆論壇,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積極參與并協辦了本屆論壇。
2015年11月,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和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召開了兩會融合發展座談會,建立了聯席機制。兩會的融合發展理念,符合當前社團組織發展新要求、新精神,有利于協會和安徽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這種成熟智能交通行業組織的省份還不多。
2017年5月4日-6日,2017中國(上海)國際交通工程、智能交通技術與設施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屆展會專門設立了“安徽智能交通行業應用成果展區”,該展區由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共同搭建,重點展示了安徽智能交通行業應用成果。此次“安徽展區”繼續延用以往成功經驗,采取抱團參展、共同搭建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樹立了安徽智能交通的整體形象。
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的整體實力
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安徽智能交通企業大都有一定的背景,不是軍工企業背景,就是國企背景,因而大項目經驗豐富,這與其他地方的情況基本相同。
安徽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總隊長范厚本認為,安徽智能交通企業普遍注重研發,扎實,不浮躁,因而技術實力雄厚,從而形成安徽智能交通的特色。他重點提到設立在合肥的“城市交通管理集成與優化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安徽省公安廳、安徽科力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四家單位聯合承建,是公安部第二批新增的14個重點實驗室之一。實驗室定位于服務我國城市交通管理集成與優化技術創新工作,服務公安交警科技實戰應用,推動城市交通管理集成與優化技術應用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實驗室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推動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經過幾年的發展,安徽智能交通形成了交通指揮類系統與設備、電子警察系統與設備、交通視頻監控系統與設備、卡口系統與設備、交通信號控制系統與設備、智能公交系統與設備、交通信息采集發布系統與設備、GPS與警用系統與設備、出租車信息服務管理系統與設備、綜合客運樞紐信息化系統與設備、智能駕考系統與設備等門類和體系。
據統計,最近幾年,安徽省城市智能交通項目數量都居全國前8位,彰顯出安徽“中部崛起”的發展潛力。持續的投資,為安徽本地智能交通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
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安徽智能交通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應當在穩固安徽市場的同時,加大布局全國市場的步伐,從而實現做大做強的夢想。
隨著安徽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安徽智能交通產業發展前景可期,在全國智能交通市場的地位有望進一步提高。今日,安徽智能交通已經成為中國智能交通市場的一支勁旅。明天,安徽智能交通必將為中國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寫下更濃重的一筆。
(本文得到了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安徽省智能交通協會的大力支持,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