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李財獨立研發的“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城市交通規劃設計方法及系統V1.0”問世,此時正值中國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4億輛,但交通數據分散在交管、公交、地圖平臺等數十個系統中,形成嚴重的“數據煙囪”現象。李財的研發創意直擊這一痛點:構建“時空耦合神經網絡模型”,將歷史交通流量、實時GPS數據、手機信令移動軌跡、氣象預警信息等異構數據統一編碼,形成動態感知的城市交通“生命體征監測儀”。
該系統創新性開發了“三階分析架構”:第一階通過深度學習預測區域交通需求,第二階運用組合優化算法生成路網方案,第三階采用多智能體仿真技術驗證方案可行性。在福州濱海新城實踐中,平臺接入全市12萬個物聯網設備,對主干道紅綠燈進行毫秒級優化。數據顯示,工業路與金山大道交叉口早高峰擁堵時長縮短超40%,公交準點率提升至98%。該系統將公共自行車租還數據與旅游巴士線路聯動分析,重新規劃市區接駁站點,某旅游島在應用該系統后,環島路機動車流量下降28%,游客平均換乘時間減少15分鐘。目前該系統已在七個新城規劃中應用,平均降低路網建設成本17%,減少預測誤差率至5%以下。這些實踐驗證了李財的前瞻判斷:真正的智慧交通不是數據的簡單堆積,而是建立動態響應的神經中樞。
早在多年前,李財便在工作中發現了當時的城市規劃方法的致命缺陷——容積率確定過度依賴人工經驗,常導致商業區活力不足或居住區壓迫感過強。為此,他于2020年4月研發出“高效城市規劃容積率自動校正系統V1.0”,創造性地構建了機器學習驅動的動態反饋模型,使容積率確定從經驗判斷邁向科學計算。該系統可以融合基礎參數層數據,將地塊區位和交通承載力等關鍵指標納入考量范圍,全面評估區位優勢與交通疏解能力,為后續規劃提供堅實基礎。在生態約束層方面,系統整合綠地率、通風廊道等環境要素,充分考慮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方案符合生態要求,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同時,系統與周邊地價和產業定位數據相關聯,結合市場需求,力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合理的容積率校正方案,助力打造高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城市空間。
該技術一經推出,便在城市規劃領域掀起了革新風潮,其應用范圍迅速從試點項目擴展到多個城市的常規規劃流程之中。在一線城市,系統被應用于大規模城市更新項目,通過精準校正容積率,有效緩解了高密度開發帶來的交通擁堵和公共空間不足問題,同時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在上海的舊城改造項目中,該系統幫助規劃師在有限的空間內優化了商業區與居住區的比例,增強了商業區的活力并減少了居住區的壓迫感,使得改造后的區域煥發了新的生機。在某市中心城區停車場專項規劃中,該系統對萬達廣場商圈容積率進行0.2系數的微調,釋放出的空間恰好容納新增的12個出租車停靠位與公交接駁站。實施后商圈人流量提升30%,而交通違法率下降25%。
李財的學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始終交織前行。他在論文《福州濱海新城綜合交通體系構建與發展分析》中提出的“雙快一慢”理論,直接促成了福州新區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實施框架。而在《城市道路信號交叉口通行能力計算方法比較與優化》論文里驗證的延誤模型,被轉化為福州市中心城區公共自行車布點選址規劃中的核心算法,使站點間距誤差控制在50米內。在主持平潭綜合實驗區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方案時,李財將旅游島特性轉化為技術參數,將環島路線驛站間距擴大至1.2公里,避免與自駕游路線重疊,又在景區入口站點配置加倍,吸納自駕游客換乘綠色工具。這種基于場景特性的精細化設計,使項目投用首年即實現日均3.5萬次的騎行量。
在城市發展的時代洪流中,李財始終以創新為筆、以可持續為墨、以人文關懷為底色,描繪著現代城市規劃的嶄新圖景。作為該領域的開拓者,他不僅以“生態優先、文化傳承、智慧賦能”的規劃理念引領行業發展,更通過城鄉統籌的“漸進式更新”模式、舊城改造的“微創手術”手法,以及“海綿城市”生態系統的創新實踐,讓一座座城市煥發新生。正是這種將前瞻視野與務實精神完美結合的專業堅守,讓“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理想逐步成為現實。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