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日新聞最關注,無非是兩個頭條:其一,歐洲杯“入侵”球迷熬夜;其二,蘋果一年一度WWCS會議,宣布應用自己的地圖,并發布車內應用EyeFree,利用SIRI進軍車載聲控聯網。
盡管早前有蘋果CEO與法拉利總裁共進晚餐的消息傳出,對汽車電子業界來說,SIRI高調與眾多車廠合作無疑是晴天霹靂,以后方向盤上就多了一個SIRI的按鈕,車主可以通過按鍵直接與SIRI對話;與SIRI合作名單上有寶馬、奧迪、克萊斯勒、本田、通用、捷豹、路虎和豐田等車廠,筆者留意到名單上有豐田、通用的合作名字,豐田的G—book一直與通用安吉星齊名,此次加入蘋果EyeFree行列,出于什么計劃呢?還有一個就是蘋果棄用Google地圖,有消息稱,入華地圖將采用高德地圖數據……如此規劃,CEO蒂姆·庫克上任以來的規劃一目了然,雖沒喬幫主宏圖大略,但是沿襲蘋果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擴展移動設備領域,相信會繼續火一段時間。
無論蘋果使用自家地圖又好,跟車廠家合作又好,都是“關于前裝整車廠合作的那點事兒”,我們也會想像得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SIRI的配置只會出現在某些高級配套車型上(這同蘋果一直高端形象相符);對于后裝市場,尤其對于中國的后裝市場來說,SIRI會影響多少?現在來說,引導比實質促進重要,最重要是給后裝廠家傳遞了消息:蘋果也看好車聯網技術;并打開了思路:聲控是很好的切入點。
對國內后裝導航廠家來說,有一個更現實更具啟發的新聞,被行業忽略了。早在6月2日,百度在張家界舉辦的百度聯盟大會,李彥宏對移動互聯網的理解一番話:“要盡早考慮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筆者認為更值得深思。他說:
……整個市場在迅速的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導致很多人覺得很興奮。為什么?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在心中形成了固化的理念:只要有足夠多的用戶,就一定有錢賺。如果看一看過去很多成功的公司,包括投資界、創業者都是這樣的理念。我現在不需要考慮能不能賺錢?賺錢的方式是什么?我只要做到足夠多的用戶,我將來就可以做大,可以掙到很多很多錢。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并不對。我們可能很多人忘記了,其實在PC時代,有很多公司,譬如說Netscape(網景)瀏覽器,它有很多用戶,卻因為沒有商業模式失敗了。
這次的移動互聯網大家可以看到,跟PC互聯網有一些不同。比如說手機的屏幕小了很多,大家看到目前所有的電子媒體屏幕大小很重要,PC時代我們過去很多年不斷的在增大屏幕,廣告也是有價值的。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屏幕變成這么小了,如果放廣告的話,幾乎沒有空間再來放內容……
雖然李彥宏講的是手機,但同為移動互聯網,這對車聯網的現狀也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目前車聯網普及程度遠沒有手機互聯網的多,客戶基數不夠多、服務應用提供者不肯投入廣告等也是籠罩車聯網的陰霾;安吉星、InKaNet等前裝人工服務后臺沒有取得成功的時候,后裝利用自己的優勢,出奇制勝?
筆者在與一些車聯網服務提供商聊起車聯網盈利問題的時候,發現業界有種觀點認為,只要車聯網有足夠多的用戶,商業模式就會產生,足夠多的用戶是以足夠多的硬件設備為基礎的,只要把帶有移動互聯裝置的導航設備成本降低,市場普及率就能得到……于是,目前免費使用,降低車聯網導航終端價格似乎成為唯一一個所有涉足車聯網廠家必備條件。也就是說,目前后裝車聯網還沒形成一個成熟的盈利模式,說業界不擔心商業模式的發展未免有點不切實際,但業界“邊想邊干”的氣勢,一邊加快車聯網后臺的建設、導航設備的終端滲透,一邊考慮盈利模式;與李彥宏“先想再干”有點背道而馳。
筆者不想討論這兩種模式的誰好誰壞,只想把移動互聯網現在的困境與車聯網現狀聯系一起,畢竟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未發展成熟的新商機;與其討論SIRI進前裝的威脅,不如關照國內的3C廠家進入手機移動互聯網都做了點什么,畢竟他們與我們生存在同一片土壤里。
對于車聯網的前景,歐華總裁徐應龍的一個觀點十分具有前瞻性,他認為車載導航的“屏幕”就是未來汽車的“新媒體”,這個新媒體的內容是由車聯網服務提供商賦予的,除了提供一鍵導航、道路救援、遠程監控之外,餐飲、酒店、訂票、社會新聞、網絡應用等多種資訊都能富集在“屏幕”里;我們可以看到后裝導航廠家提供的后臺服務,不少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建設的,好幫手的翼卡車聯網、歐華4G云導航、暢聯萬方T航家、車友互聯、智成GOD等都是以一“屏”一“聲控”為中心;幾乎沒有使用門檻、服務的多樣性,這些都是國內后裝車聯網服務領先前裝的表現。
建立后臺、提供后臺服務,這種前期投資是巨大的,就像李彥宏所說,商機大家都能看到,但是面臨的困難也不少,后裝導航廠家面臨的問題前裝也遇到,SIRI更加會遇到,現在SIRI還是測試版,自然語言的指令用起來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靈光,WWCS消息稱SIRI將會提供普通話、粵語、閩南話等語言搜索,但進入中國會面臨什么問題,現在還不好說。就像360奇虎周鴻祎說的,“(很多人想成為)做蘋果,但說是蘋果,你也成不了蘋果公司,500年才出一個“蘋果”。蘋果、三星做品牌花了很多年,有一個品牌溢價,但是現在國內的很多廠商,沒有那么快能建立起一個品牌。”對于后裝廠家,在品牌影響力力沒有完全滲透到終端的情況下,大家開發車聯網的機會是均等的。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